到现在回想起2014年的全国大学生建模大赛都觉得有一丝的不可思议。当知道自己的队伍获得二等奖的时候,真的特别激动,脑子里想的就是一句话—付出了就有收获,努力了就是成功,尝试了就是肯定。
第一次听说数模竞赛是在大一下的时候,那时候刚进入大学的懵懂少年,一点也不懂得数学建模竞赛是个什么样的比赛,只知道听起来很牛的样子,就那样,由于自己的无知,对竞赛这件事也就没有过多的放在心上。直到2014学年,大二下的我首次接触数学建模,当时学校里举办的有校级初选,没有参加,最后一天报名截止的时候,是看到同学报名,自己的心里才萌发一种想要参加的想法,但由于自己错过了学校初选,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最终在最后几个小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老师的推荐,这才成功报名了比赛......
大二暑假,学校里举办了数学建模的培训,当看着别人都在家潇洒快活的时候,自己在学校忍受着夏日的酷热,每天早起去参加几乎听不懂的培训,当时真是感觉有种想要放弃的念想......随着培训的慢慢深入,对数学建模这才有了最深的了解,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建模这四个字的含义,虽然培训课上老师讲的内容真的是听的蒙蒙的,有时甚至听不进去,但再也没了放弃的念头,因为想到自己都这么长时间呆在这里,就应该拿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下面是我的一些比赛心得:
首先选择队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参加数模竞赛三人为组,必须要做到分工明确,一人负责理论,即建模,一人编程,还有一人则负责论文,但是并不是说比赛过程中,一个人只负责一件事,因为只是每个人最主要的任务,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需要队友的参与。尤其在理论阶段,建议三个队员都去参与,毕竟多一个人多一条思路。在最后的论文修改上,队员们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整体论文的写作一定药油一个人来完成,保证写作的连贯性。
另外,三个人组成一队,起初相互之间或许并不是很熟悉,彼此的脾性也不了解,因此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意见不统一而闹矛盾,或者是配合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情况,这就需要组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磨合了,组员之间的配合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们组来说,有一个队友是同班同学,比较熟悉,另一个是学弟,也就在比赛培训时接触过,又都属于慢热型,在一起时交流很少,解题的思路和想法没有得到一致化,所以感觉很难进行下去,但是后来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磨合与调整,最终还是达到了很高的默契度。我非常感谢另外两位队友在这一路上对我的支持和宽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陪伴,才给这个原本看起来枯燥乏味而又艰辛的数模之路增添了许多的欢乐。我们组是三人磨合成功的案例,当然身边也不乏三人僵持不下,最终一拍而散的悲伤故事,如果想要重新寻找队友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所以一开始组队时最好就要对彼此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以后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队员之间要必须要相互信任,相互体谅,在茫茫人海中选择彼此,这是一种缘分,从确定组队的那一刻起,你们三个人就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参加数模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必须要从整组的利益出发,不要因为个人的一些原因把其他的两名队友给拖下水。
比赛过程中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我当时是倾向于B题,另两名队友倾向于A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最终选择了A题。
接下来就是查阅论文环节了,我们三个分别查找论文,下载论文,讨论可行的方法。真正深入了解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发现题目非常困难。网上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需要很强的理论水平。
然后就是建模阶段了。期间也有过很多想法,但基本行不通,最后慢慢的摸索,终于找出了行得通的思路,之后就是辛苦的计算以及绘制写作工作。一名队友开始编写程序,我和另一名队友准备论文的写作工作,每一句话都细细斟酌,生怕表意不明。最终论文是在大概还有一天的时候完成的。
最后就是辛苦的论文修改工作的了,由于是边做边写论文的,很多地方和算法并不相符合,于是我们就一遍一遍,从头至尾看论文,一句一字地修改。将我们自己的建模策略写的更加详细准确。
建模的核心工作其实是写论文,有人说我题目都做出来了还写不出论文吗,其实不然,要把自己的策略准确的展现出来并配以详细的说明、或者图表,做出适当的舍弃,明确表现自己的思路其实是很重要的事情。
大概在最后一天晚上六点,我们基本上完成了论文,在我们自己修改完论文之后,将论文交给老师检查,询问他的意见,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重点修改一些表意不明的地方,对于没有用的地方大胆舍弃,在形式上与内容上将我们的成果充分展示。
终于我们在第三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将论文修改完毕,我们将论文电子版发到了给定邮箱,纸质版打印后交给老师,完成了最后的建模工作。
现在想起来都很感谢队友的一起努力,坚持到最后。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坚持!感谢我的另两名队友,谢谢他们!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