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 四川大学教务处
活动地点:四川成都市四川大学江安水上报告厅
时间:2016年04月08日 19:00 ~ 2016年04月08日 21:00
题目:从传统文化的故乡出发——现代诗歌写作的困惑与出路
主讲嘉宾: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向以鲜 研究员
主讲人 简介
向以鲜:1963年生于四川万源,现居成都。诗人、学者,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著译有《超越江湖的诗人》、《诗:三人行》、《唐诗弥撒曲》、《观物》、《我的孔子》、《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文化史探秘》、《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曾获1985《飞天青年诗报》优秀作品奖、1988《诗歌报》首届中国探索诗大赛特等奖、2015天铎(乙未)诗歌奖、2015世界华语诗歌大会一等奖、2015《诗歌月刊》首届DCC杯全球华文诗歌奖、2015李白杯诗歌奖、2015《成都商报》年度诗人等,作品被收入海內外多种诗歌选集。20世纪80年代末与同仁先后创立《王朝》、《红旗》、《象罔》等民间诗刊。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诗性文化,诗意的复活与澎湃,于吾国而言,常常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诗歌是时代的号角和鼓声,是内心的风云也是雷霆。随着大国复兴时代的到来,中国诗歌的热潮亦随之汹涌而至。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中国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却充满了困惑,充满了浮华。诗歌写作,包括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甚至科学技术创新)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我们什么都可以丢掉,就是不能丢掉传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语)就个人的写作而言(《我的孔子》及《唐诗弥撒曲》),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浸淫于汉语文化传统的诗人,才可能真正写出纯正的汉语诗歌。
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要创作一首优秀的诗作,须从成吨的语言矿藏里熔炼出诗句。这成吨的语言矿藏,只可能蕴藏于悠久辽阔的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如要想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中国好诗歌来,在经历了欧化失语的痛苦与徘徊之后,只有回过头来,以全新的洞见和伟力,不断向传统文化的绵延矿山勇敢掘金——这是汉语诗歌的正道与出路——除此之外,中国诗人已别无选择。
暂时没有相关通知公告~
四川大学教务处
2016年04月08日 19:00 - 开始
2016年04月08日 21:00 - 结束
四川成都市四川大学江安水上报告厅
免费
不限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
还木有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