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的初心

安危 斯诺第二故乡架桥者
2021年03月25日 01:00


图片


编者按】
“海伦·斯诺翻译奖”大赛,至今已举办了八届,由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北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南犹他大学共同主办,除台湾省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在校研究生参加了竞赛。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作为大赛的监督单位,组织并监督了大赛参赛稿件的评审工作,并通过斯诺中心和陕西译协的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参赛者和关心大赛的朋友们及时分享了大赛进程和专家评审反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海伦·斯诺翻译奖”大赛作为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翻译协会传承海伦·斯诺精神的“活的纪念碑”和“特色名片”,从2002年的首届,到2020年的第八届,组织形式与时俱进,参赛规模和影响逐届提升。
让我们听听大赛创办人、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创始人——安危先生——讲述创办大赛的初心以及举办大赛的目的和意义吧。


图片









图片

设立海伦·斯诺翻译奖大赛的初心
文 / 安危

1998年秋季,杨伯翰大学(BYU)邀请我和我夫人牛建华教授去他们学校访问,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主要任务不是讲学,而是帮助他们图书馆的一项工作。海伦·斯诺1997年谢世后,“海伦·斯诺文学托管会”两主席、海伦的大侄女谢莉尔·福斯特和丈夫加瑟·比绍福,把海伦的文献资料全部捐赠给BYU,共计300个小纸箱。面对这一庞大且珍贵的文献资料,如何分类、遴选,他们心中无数,比绍福夫妇和中国问题专家海尔父子,都建议邀请我们帮忙。为了让我们待得舒心、生活及工作方便,BYU在校园附近的山麓,为我们租了一套房子,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图书馆。

整理海伦·斯诺资料

    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大房间,两侧摆放着几个书架,还有电话、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中间有一张宽敞的条桌。有几名研究生轮流去那儿,同我们一起工作。图书管理员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这批资料很多,但重复的内容不少。同一个手稿,海伦总要复写或复印好几份。所以,只保留原稿,信件报告之类的资料,若没有原稿,只保存一份较为清楚的复写稿。

我按海伦从事的主要活动,分了12个大类,例如:新文学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延安之行、工合运动、来往通信,等等,给书架上贴上标签,分拣工作,就像在中药铺工作那样(中药铺是取出来,我们是放进去)。除周末外,我们每天都去图书馆分拣。有时有三个学生,有时只有一个。这工作看起来很无聊、很寂寞,但对我来说,却很有意思,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沐浴那样。个别剔出来的重复资料,我觉得很有用,就捡起来,存为己有。各类书信,就有二、三十盒。有一天,我在其中一盒里,发现了我80年给海伦的手写信,感到很有意思,就把那些信随手复印下来。我最初给海伦写信,只能手写,因为没有电脑,连英文打字机也没有。马珂先生2002年翻译出版的《忘年之交》——海伦与安危两地书,就是我在BYU图书馆一页一页复印来的。

问题与梦想

BYU图书馆工作期间,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未来的海伦·斯诺文献资料馆,有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而且绝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有朝一日能够翻译出来,该是多么好啊!那也是海伦的愿望啊!她多次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出版商,而是为了中美两国的子孙后代。”

要把海伦的愿望变成现实,就要靠有理想、有追求、又有中英文写作能力的年轻人。我想起80年代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青年翻译奖”大赛(后来改为“韩素音翻译奖”大赛),我们为什么不能创办“海伦·斯诺翻译奖”大赛呢?我那时只有这个梦想,还没提到议事日程。可是,紧接着发生的两件事,使我产生了紧迫感。

从美国回来忙了七、八个月,我们的爱女安琳出事了……在无限悲痛中煎熬了几个月后,我们敬爱的李连璧会长谢世了。轰轰烈烈的环球志愿者服务项目,突然失去了一个年轻有力的办事员和翻译,又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大力支持民间外交的高层领导,今后的工作该咋办?我生平第一次感到生命竟这么脆弱、这么短暂!我们的翻译事业、斯诺研究工作今后怎么样继续呢?

酝酿和沟通

2000123日,我忍着心中的悲痛,参加了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举行的陕西斯诺研究中心第二届理事会全体会议,我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斯诺研究工作要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我们的工作要长流水,不停顿,给青年人提供机会,发现和提携青年人。当年10月,我们组织了13人代表团,去美国BYU参加“首届海伦·斯诺国际研讨会”及文献纪录片“海伦·斯诺:革命的见证人”首映式。海伦“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教导,突然间又出现在我的脑海,两年前在BYU图书馆工作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美国回来后,我与马珂同志讨论了“翻译奖”的问题,我们一致认为,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译协是可以搞起来的。2001年夏天,陕西译协正式决定设立“海伦·斯诺翻译奖”,其宗旨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机会,发现翻译人才,提携翻译才俊,为翻译事业储备人力资源。同时,可借此活动,促进青年学生阅读海伦·斯诺的著作,了解她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首届翻译大赛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当年12月决定:陕西译协和核心期刊《外语教学》编辑部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参赛规则和参赛原文,将刊登在《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竞赛题目分两项,“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段文字,怎么去选择呢?当然,要从海伦·斯诺的著作里去选。因为是首届,我想鼓励学子们去寻找、阅读海伦的著作,但又不能引诱他们去抄袭。在海伦的回忆录My China Years里,有一章是写她的朋友詹姆斯·贝特兰,我选择了一段作者对贝特兰的印象。这本书的英文版,国内大学图书馆是没有的,中文本《我在中国的岁月》1987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印数也不大,估计学校图书馆不一定能找到。“汉译英”的英文原文,根本就没出版,是海伦的手稿,只有一份,在我的文件柜里。汉语译文曾在《延河》文学月刊1979年第10期发表过,要译成英文的,是该文的3个小段,共434字。所以,参赛者“汉译英”抄袭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英译汉”抄袭的可能性,几乎也没有。

首届大赛结果相当不错,由各路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英译汉”和“汉译英”两组参赛试卷中,经三次层层选拔,两组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根据评委会对首届HFS翻译奖竞赛的总体评价,由胡宗锋教授执笔撰写了专文“翻译的艺术在翻译之外——首届全国大学生‘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英译汉评述”,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在全国外语界及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图片
大赛目的和意义



大家都知道,翻译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理解,二是表达。要充分理解,首先要广泛了解。具体到这次大赛的翻译,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要了解海伦•斯诺是谁,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她的贡献、她的思想以及她的风格。欲达此目的,只能靠读书、在网上搜索浏览去解决。所以,我认为:

      第一,参加这次翻译竞赛,将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学习活动。

     第二,参加这次翻译竞赛,也是一次理想和信念的自我教育活动。人生没有“彩排”。如果说有“彩排”的话,那就是学习、研究历史人物的人生,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避免重复他们犯过的错误。人活着为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海伦•斯诺用她的一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我相信,参加这次翻译竞赛活动,对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直接或间接地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第三,参加这次翻译竞赛,也是一次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的检测和开发。这个竞赛不同于一般考试,不考大家的记忆力。两个月时间、开卷翻译、可以查阅任何资料。能否翻译得好,取决于对原文的理解,取决于对作者思想的准确表达,取决于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海伦•斯诺翻译奖”大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过六届。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赛事,旨在传承斯诺精神、发现译界新秀、促进中美友谊。获奖者得到的证书,是同类证书中“含金量”最高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孙静


赛季又将开始,只等你来!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斯诺第二故乡架桥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