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国庆 75 周年」点亮纪念头像
打开微信扫码参加活动
一、参赛对象
在皖各高校在读全日制大学生、研究生
二、参赛作品的要求及评审原则
(一)参赛形式
1.个人。
2.团队:团队人数限定为2-5人。
(二)作品类型
1.科普展教品(实物、设计方案)
2.数字科普作品(动漫、游戏、微视频、APP)
3.科普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
(三)总体要求
1.各高校负责组织本校参赛作品的评审推荐工作,按时报送不超过15件作品参赛以及本校所有征集作品的汇总材料。
2.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普及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3.参赛作品应聚焦社会热点和焦点,重点围绕生态文明、防灾减灾、土壤污染防治、食品安全、前沿科技、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主题,以青少年儿童、社区居民等为主要对象。
4.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无知识产权争议;作者需签订原创承诺书(从大赛官网下载并填写完整后交由学校大赛组织机构审查盖章)。主办单位有责任保护参赛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对参赛作品享有进行公益传播的使用权。
5.为保证评审客观、公正,参赛作品中不得含有作者姓名、学校等相关信息,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6.所有申报材料(科普展教品实物除外)不予退还,参赛者请自行备份。参赛作品附件格式统一为:作品名称命名的压缩包(作品名称不得添加特殊符号)。
7.各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及本校征集作品的汇总材料,经核实有舞弊、抄袭或作假行为的,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并取消该校参评优秀组织奖资格;情节严重或影响恶劣的,问责相关责任人。
(四)分类作品要求
1.科普展教品(实物或设计方案)的要求
(1)科普展教品应符合科学精神,体现科学的本质,杜绝神秘主义;对科学技术原理的展示简单易懂,深入浅出,杜绝常识性错误。
(2)倡导创新设计,利用人类社会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造性构思,可将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融会其中,设计出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的科普展教品,杜绝简单模仿与抄袭。
(3)科普展教品应有明确的展示目的和适当的教育目标,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观众的参观特点、动手能力与学习需求,便于观众的接近、体验与理解。
(4)科普展教品应注重交互性,设计时应关注观众的行为,引导观众智力、体力和情感的投入,诱导积极参与,激发探索兴趣,促进深入思考,使观众通过与展品的交互,获得该展品所传递的信息,从而达到科学知识和技能迁移与巩固的目的。
(5)科普展教品应充分采用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如机械结构等实物的方式展现科学技术原理的抽象概念,具有易操作、简维护、耐用等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观众的自助操作。
(6)科普展教品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的各种安全标准和规范,遵循用电、防火和环保等要求,全面考虑并消除展示互动过程中可能对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安全隐患。
设计方案可使用开源软硬件设计制作,实物作品需提交实物图片或演示视频(分辨率为720dpi或1080dpi;画面比例为16:9;时长:20分钟以内)。
2.数字科普作品(动漫、游戏、微视频、APP)的要求
(1)数字科普作品必须原创,不得侵权;且内容不得带有任何明显广告信息。
(2)数字科普作品如引用其他版权作品部分内容的,须在作品结尾(或适当位置)注明引用或参考作品信息。如使用非原创的音乐作品须在结尾注明原作者。
(3)数字科普作品须同时提交相应的创意说明文档(Word版本),说明作品的创作背景、核心创意、脚本要点以及创作过程。
(4)数字动漫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单幅绘画或图文作品(不少于4幅)、四格漫画(不少于两组)、条漫(不少于两组)、故事漫画(不少于8页)、绘本(不少于8页)的数字化形式和2D动漫视频、3D动漫视频;所有作品最低画幅要求1920*1080P(或分辨率不低于300DPI),作品提交JPG格式,画面清晰,单张图片大小不大于2MB;动漫视频作品帧速不低于12帧/秒。
(5)数字科普游戏作品包括但不限于FLASH游戏、APP游戏、HMTL5游戏、可执行文件EXE游戏等;作品适用终端可为手机、PAD或电脑,或适用多终端;游戏作品支持系统可为Android、IOS,或Windows、MAC系统。
(6)科普微视频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影视拍摄的短视频与微电影。作品拍摄画面清晰、镜头运用流畅,有一定的拍摄和剪辑技巧。
(7)科普APP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基于IOS或Android、基于微信端的APP。作品应在适合的APP主流分发平台审核通过。
(8)科普动漫视频和科普微视频作品长度以3分钟以内为宜,最长不超过10分钟;作品规格需为16:9 或4:3,格式为MP4或MPG,有完整的片头(须有参赛作品名称,但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及学校信息)和片尾,片中旁白或对话使用普通话、方言均可,须标注中文字幕。
3.科普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要求
凡能体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文本作品,均可参赛。作品提交word或PDF版本,字数要求1000至15000之间。
(五)分类作品评审原则
1.科普展教品(实物、设计方案)评审原则(满分10分)
(1)正确性(3分):表达的科学技术原理正确。
(2)新颖性与艺术性(2分):表现形式、造型和外观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
(3)完整性(2分):设计方案完整,运用技术成熟。
(4)可重复性(2分):实物展示不依赖个人技巧,具有可重复展示功能。
(5)互动性与趣味性(1分):强调人机互动和趣味性操作,同时确保操作者安全。
2.数字科普作品(动漫、游戏、微视频、APP)评审原则(满分10分)
(1)公益性(2分):体现科学传播的公益性,不含商业性信息。
(2)科学性(3分):应主要是对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精神或文化的表达,无明显科学错误。
(3)原创性(3分):应是完全原创或是基于其他科学作品的二次创作。
(4)传播性(1分):传播格式应符合数字科普作品提交的最低要求。
(5)普及性(1分):应具有受众普遍性、趣味性或者其他吸引人的显著特征。
3.科普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评审原则(满分10分)
凡能够将科学之玄妙与文字之魅力、理性之内核与感性之外壳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可视为精品。具体评审原则如下:
(1)科技性(3分):科技性是作品之本。参赛作品应没有科技知识方面的任何“硬伤”,知识点精准、新颖,提倡体现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最新动向,或反映公众所普遍关注的科技大事件。
(2)创新性(3分):创新性是作品之魂。提倡作品或在题材内容、或在写作手法、或在表现形式、或在风格包装方面,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甚至蕴含引领潮流的潜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智慧和匠心。
(3)艺术性(2.5分):艺术性是作品之魅。唯有具备文字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才会有较高的流传度,才能更好地完成普及知识的重任。要在通俗性的基础上彰显艺术性,既照顾到普通大众的知识背景,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品在语言、人物、结构、叙事、情感、想象等方面具有张力,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或引人捧腹,达到了一定的审美境界。
(4)实用性(1.5分):实用性是作品之翼。关注并考察作者的现实敏锐度、社会责任感或实际拓展能力;凡能够和社会热点、本地实际相结合,或者可以较便捷地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作品,其社会和应用价值将获得极大提升。
(六)优胜奖评审规则
大赛承办单位根据特等奖作品数×0.3 +一等奖作品数×0.25 + 二等奖作品数×0.2+三等奖作品数×0.15+优秀奖作品数×0.1得出数值,得出的总分进行降序排列,自100分起依次递减1分得出数值,选择前3名,评选为优胜奖。
(七)优秀组织奖评审规则
大赛承办单位按照举办校内赛事活动得分×0.4+开展宣传推广得分×0.2+学生参赛率得分×0.4得出数值,总分由高至低进行降序排列,选择前10名,评选为优秀组织奖。
1.举办校内赛事活动得分(100分)。学校高度重视大赛,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大赛组织工作,能够组织开展校内优秀作品选拔评审活动,按时向大赛办公室推荐优秀作品。
2.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得分(100分)。学校能够通过举办大赛宣讲,运用校内网站、微信等媒体平台,张贴大赛宣传海报等形式发布大赛消息,为动员校内学生参加大赛营造良好氛围。
3.学生参赛率得分(100分)。按照参赛学生数量/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得出学校学生参赛率,参赛率最高的学校得分为100分,其他学校参赛率与其比值×100作为该校学生参赛率得分。其中,参赛学生数量由承办单位从大赛官网后台导出数据,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由各学校负责提供(加盖公章)。
三、大赛步骤
1. 大赛启动、宣传与作品征集(5—8月)
印发通知,启动宣传、创作辅导与作品征集工作。
2.预赛(9月)
各高校自行组织专家评审,并择优推荐参加复赛作品(每一高校限报15件)。
3.复赛(10月)
(1)专家评审。复赛评审专家组依据《复赛规则》对复赛作品进行评审(科普展教品组实物作品需进行实物现场演示,时间另行通知),提出优秀科普作品奖各奖次拟获奖作品名单,并择优遴选20件作品参加决赛现场答辩。
(2)公示。大赛办公室对拟获奖作品的原创性在安徽公众科技网及大赛指定媒体上公示3天。
(3)网络投票。提前公布20件作品信息,在规定时间内,接受高校师生、社会公众采用网络方式参与投票。
4.决赛(11月中旬)
(1)现场答辩。20件作品的作者向决赛评审专家组介绍作品(每件作品限时5分钟,科普文学作品可使用PPT、数字科普作品可使用视频、科普展教品可使用实物演示或视频、PPT进行答辩),决赛评审专家组依据《决赛规则》进行问询、评分。拟邀请参赛高校组织师生观摩学习。
(2)奖项计算。大赛承办单位根据决赛评委专家的独立评分,与网络投票结果加权后计算出各奖次拟获奖作品、获奖高校名单。
(3)颁奖。在决赛现场举行颁奖仪式,为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作品的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省科协机关纪委全程监督评审工作。
5.表彰(12月上旬)
大赛主办单位对获奖个人和高校进行表彰(奖金拟在次年第二季度颁发)。
四、联系方式
1.大赛官网:科普安徽(www.kepuah.org)
2.微信平台:科普安徽订阅号kepu-ah-dyh
3.互动QQ群:详见大赛官网
4.联系方式: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联 系 人:金茜
联系电话:0551-65392257
通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梦园路9号三楼科普中心
安徽省科协科普部
联系人:刘宗贵
联系电话:0551-62661742
通信地址: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611室
暂时没有相关通知公告~
还木有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非常抱歉!本站不支持旧版本IE浏览器~~建议使用IE10/IE11/Chrome/Firefox/Safari等高级浏览器浏览。
庆祝「国庆 75 周年」点亮纪念头像
打开微信扫码参加活动